少时读诗,陆游一句“十丈蒲帆海上开”让人心向往之但终归于想象,如今我国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兴化湾二期海上风场成功并网发电。一片蓝天碧海,三支白叶尖红,群鸥掠过传递惊奇,东方造!单机容量亚太地区最大!全球第二大!机组轮毂中心距海平面115米,叶轮直径185米,乘风破浪处,现实超越了想象。
走近将“东方风”送至海上,为“大国重器”再添“风”名的东方电气“追风人”,他们说得最多的只有四个字,“我很自豪。”情理之中,却更显静水深流,他们一定是有故事的人。
“定战略稳军心,攻难关增信心,重人才聚人心。这是在10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研制过程中,我给自己的定位。”曾经主持三峡电站发电机组研制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带领东方电机凭借白鹤滩水电项目站上世界水电装备之巅的东方电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东方风电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贺建华说。他把10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研制作为打造“大国重器”的又一次实践。
彼时,东方风电仅有5兆瓦高速永磁一款海上机型,且竞争力不强,几乎是“无机可卖”,更谈不上大国重器。
“我和刘辉书记(东方电机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东方风电党委书记)到东方风电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落实习‘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自主创新。国外一流风电整机厂商在海上风电领域已经走在前面,摆脱“跟跑”成为“领跑”只有通过跨代开发,实现‘弯道超车’。”再忆1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的立项,贺建华还是那么坚决。“当时也有质疑,认为步子迈得太大。我们都通过专业的技术和市场分析说服了他们。”一句简单的说服,背后是多少分析、比对、研判,经过怎样的深思熟虑、背负怎样的决断压力,用两个17年转战研发和管理线、擅长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贺建华展示了自信。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代代相传的优良基因。每次遇到重大技术难关,我都会组织研发人员做两件事:一是理思路,二是鼓干劲。作用就是在关键时候做出决策;在内心动摇的时候,用自己解决三峡机组难题时的亲身经历激励大家。”攻关,在贺建华看来已是驾轻就熟。
“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干事业,这是我们领导班子从始至终坚持的。”贺建华说,“前几年企业很难的时候,一部分优秀的研发人员离开了企业。我们班子定了一个目标:不再让任何一个研发人员离开企业。”人心不能散,人才之心更不能“凉”。几件看似“小事”的事,让人触摸到追求事业的情怀质感暖人。“研发人员带娃带盒饭加班,我们就组织开设加班饭,工会还成立‘员工之家’帮忙照顾小孩;研发人员想去成都,我们就组织设立成都分部;发现有人情绪低落,我们就主动找他们谈心疏导。”
风电研发团队平均岁数30岁,核心研发人员的收入两年内增长近40%,近两年引进了数名行业青年专家,而且,核心研发人员近两年零流失,还有10余名前几年离职的研发人员重回企业,为10兆瓦机组开发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因为人才,才有自主完成10兆瓦级超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的整机设计;攻克碳纤维制造技术难题,完成90米超长柔性叶片研制;攻克大功率发电机轴系、电磁绝缘、通风冷却等关键核心技术,完成10兆瓦级直驱发电机研制;攻克抗台风、防盐雾等适应我国海上环境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难关险隘的突破。
“就在10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成功并网的第二天,由东方电气自主研制的当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4.5兆瓦陆上风力发电机组也成功并网。我们在短时间内,干成了同行5年才能干成的事情。”提及麾下这支队伍,不仅贺建华难掩自豪,主抓技术研发的副总经理刘世洪也有些激动,“我们这个团队里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很有希望。”
从5兆瓦到10兆瓦,看似仅仅翻倍的数字增加,给没有借鉴、没有参考、全靠自主开发的研发人员带来的是几何级增长的研制难度。“难,苦,压力大。”提起那段日子,东方风电研发中心副主任、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主设赵伟难忘其中“煎熬”。“尤其是叶片这个核心部件的研制。10兆瓦机组配套的B900A型叶片,由我们自主研制。单支长度90米,是目前国内功率等级最大的风电叶片。”
作为10兆瓦叶片试制工作负责人,主持10兆瓦试验叶片试制和样机叶片制造的东方天津叶片技术中心主任、全国劳动模范江一杭说,“虽然10多年的实践和磨炼让我对这项任务是有信心的,但是其难度之大是我们不得已面对的。10兆瓦叶片的碳纤主梁帽幅宽是世界上最宽的,制造的难度前所未有。”
“因为是第一次采用碳纤维材料,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然而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叶片试制前两次都失败了。打击太大了。”赵伟形容当时的心情几乎就像快断开的叶片似的,快绷不住了。“一支叶片就要好几百万那,而且公司领导给咱们提供了那么好的平台和环境,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的心里又堵又沉。”通过对90米叶片的精细解剖,最终找到了那个细微至毫米的“病灶”——因为铺碳布时没有把布完全拉平,一个极小的褶皱引发了后续的“质变”。
“随后,我到现场待了一个多月,每天就守在跟前铺碳布,100多层碳布我一个人看不放心,我们团队分三拨来回看。我就不信那个邪了。”赵伟明显加快的语速让我们体会到他曾经的“意难平”。回头再看前两次失败,赵伟说,“主要还是我们认识不够。”曾经囿于困境的不甘和实现突破到达新境界的欣慰尽在其中。“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成功,我憋在心里的那口气终于出了,东方电气的风电不负‘大国重器’之名!能参与这一个项目我很自豪。”
而更令江一杭深有感触的不单单是克服疫情影响,从1月启动样机叶片生产,到4月20日样机叶片成功发运这三个月高强度工作的艰苦,他说:“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我很自豪。同时,我们的风电产业从风光无限到跌入低谷,又到现在的振兴发展,这种跌宕起伏让我深感没有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产品,就不可能获得市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做到技术领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风电行业的长跑者和领跑者。”
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另一个核心部件——电机,诞生过程也是颇多曲折。其间,研发团队大胆借鉴水力发电机的研发经验,“跨界合作”赋予它独特的优势。
“这次任务全过程走下来,我有三个振奋点。一是去年8月21日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电机样机第一次冲转转起来的时候,还有去年9月25日风电机组在我们福建生产基地顺利下线日风电机组在兴化湾二期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的时候。”在东方电机中型电机分公司10兆瓦海上风电电机制造攻关队队长鄢勇洪的描述中,52天,1248个小时,十万多张冲片,上千块磁钢,近万颗螺栓,265吨物料,170多人接力,从清晨到深夜,从深夜到清晨,雕琢这台亚太最大海上风电电机的场面又一次历历在目。
“这台电机额定功率是10兆瓦,实际上可完全发到11兆瓦,我们能给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样的底气来自我们积累了60多年的技术底蕴。”鄢勇洪透露的小小“剧情之外”十足“吸睛”,“这是我们风电的扬眉吐气工程,我很自豪能去参加了。”而他的自信在我看来更有感染力。
“10兆瓦海上风机凝结了团队所有成员的心血,有研发设计人员的废寝忘食全情投入,有操作人员的辛苦努力汗水挥洒,有工艺人员的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有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有各个单位的协助。它的成功更离不开小组成员的牺牲和奉献,他们有的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一线为项目把关助阵;有的带病坚持工作,牢牢把控产品质量;有的舍弃了对子女的照顾,坚持和同伴共同加班,确保项目进度;有的怀有身孕,还在现场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很荣幸,能够和这样一支强大的团队共同作战。”
江一杭的一番话令人更觉风劲帆满。今年上半年顶住疫情和经济下滑双重压力,取得中标订单80亿的成绩无疑为这支团队的战斗力添上最生动的注脚。(文/祁蔚安荣龙图/东方风电东方电机提供)
上一篇:独立式谷电储热清洁采暖设备正常运行成本低、安装方便
下一篇:天山南北好“风光”——新疆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观察